面对软弱可欺的宋国朝廷,金人益加放肆,索取无所忌惮,甚至要求宋国朝廷向他们提供妓乐、珍禽、驯象之类。

    而赵桓等人无不从之。

    这也就罢了,毕竟形势逼人强。

    可赵桓还给仍在顽强抵抗的太原、河间、中山三府下诏,让三府守官尽快投降。

    赵桓的诏书是这么说的:

    “应中山、河间、太原府并属县镇及以北州军,已于誓书议定,合交割与大金事。昨者,大金以朝廷招纳叛亡,有渝信誓,因举大军,直至京畿。重以社稷为念,所系甚大,遂割三府以寻欢盟,庶销兵革之忧,以固两朝之好。其犬牙不齐去处,并两平兑易,合照誓书施行。如有州军未便听从,仰将此诏书遍行告谕,各务遵禀,母或拒违,自取涂炭。

    两朝封疆接畛,义同一家,各宁尔居,永保信睦……”

    可以说,赵桓都快没有底线了。

    自正月十五日开始,四方勤王之师陆续渐至城外。

    李纲将这数万之众安置在京城四周,并分别建立起有效的组织机构。

    正月十八日,统制官马忠率京西募兵来到城下,然后在顺天门外,恰好与一群金兵相遇。

    马忠率军乘势击之,杀获甚众。

    勤王之师不断云集,让赵桓的态度慢慢发生了转变。

    等到京畿、河北路制置使种师道与统制官姚平仲率领泾原路、秦凤路之兵抵达东京城下。

    卑躬屈膝很久了的赵桓,终于直起腰板。

    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

    种师道和西军一来,金军立马收敛起之前的狂妄态度,并悄悄向北移砦,增修城垒,似要全力镇守牟驼冈以自卫,游骑也不敢外出剽掠了。

    不过

    种师道还没进城,宰相李邦彦就派人送来一份敕书,说:“朝廷与金人和议已定,敢言战者灭族!”

    种师道这年已七十六岁高龄,而且身上有病,所以他没骑马,而是乘坐肩舆入城。

    见到赵桓后,种师道道:“臣不知京师有如此之急,臣曾揣测金人必不敢渡河,故来迟。今臣在此,陛下不须忧也!”

    已受尽了委屈的赵桓,听了种师道此言,差点没哭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