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易先生所传无名经也有言,佛当度世人于水火。

    只是二十多年修禅念经,纵然在寺庙中不见红尘,但水火无法和尚见多了,佛却难说见到,佛门诸善皆为美德,难道只在寺中么?

    方丈圆寂之前说得没错,既不得禅定,不如下山去了!

    既然佛度世人于水火,何处有水火便去何处寻佛,又或许,照梨和尚说得也没错,自己可能真的尘缘未断吧!

    毕竟听闻北方之事,无法和尚也难言心无波澜。

    白日前行,夜游星光之时脚步也不停,每天深夜修行禅坐一两个时辰便当是休息了。

    一路上寻水化缘,以无法和尚的脚程,仅仅数日已然到达莫山边境。

    ——

    西河村的晒谷场中,易书元“念信”至此,恍惚中声临其境的老人也有人不由惊呼一声。

    “他竟然要去南晏?”

    易书元望了北方一眼。

    “那本来是他的家乡.”

    “别打岔,兄长你继续说!”“对对,继续说!”

    ——

    无法和尚一路北行,直至到了莫山关口,被大庸边关将士拦下了,还惊动了守门都尉,将这个只身北上的和尚带到了营所。

    在检查了无法和尚的度牒文书之后,边关都尉皱眉看着这个一看就至少五六十岁的和尚。

    度牒和文牒好像是真的,这僧人也不像是假的,浑身上下都搜遍了,除了旧僧衣旧布袋,也就一些和尚法器了。

    “大师,你真的要去南晏?那边如今可乱得很,这两年听说还有不少南晏人试图翻过莫山往咱们大庸这边跑的,我看大师要云游还是南去好一些。”

    “善哉,多谢大人提醒,贫僧身无长物,此去不为身安,而为心安!”

    看着和尚说完闭目念经的样子,都尉皱眉思索了一下,最终还是放行了。

    理论上大庸和南晏入境是有两国交好之约的,南来北往只要有路引文牒,边关也会放行。

    但大庸这边的关口好过,南晏那边的却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