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这场事故中,我的父亲母亲和爷爷奶奶,一家五口只余我一人。

    看到这里,诸位可能以为我是反叶海德琳将军的极端组织,但并非如此。

    叶新尘看到这里……略有迟疑,他不动声色的将左手上的阻断手环取下,悄悄的侵入精神网络去寻找这人的坐标。

    向朝还在继续:

    政府给予了我非常丰厚的赔偿,叶将军也从她个人的慈善基金会专项拨款,这些年来心理医师按时上门,社工也不时来心理辅导。

    从生活到精神,我们的社会都在积极的去面对这人类历史上的惨烈过往。

    没有任何人逃避责任,就如当年叶海德琳面对大众,承认了是自己独自判断。

    认为比起夏城的两千七百万人口,她选择牺牲二百三十九人,全为她个人意愿。

    她愿意为此造成的后果付出任何代价,即使是走上绞刑架。

    就此全社会舆论哗然。

    全民公投结果,几乎是一边倒的认为叶海德琳不仅无罪,她还是拯救两千七百万人类的英雄。

    至此,这件事故不仅没有成为叶将军的历史污点,她还被赋予英雄之名。

    并且被人们严格要求关注叶将军心理状态。

    叶新尘作为个当年还是小学生,他对于向朝写的这些东西……还真是没有什么印象。

    当年舆论隐约记得一些,总之就是当时高层无人愿意负责担责,录音都爆出来了。

    军区指挥官竟然公然说:“谁敢下决定?若是失败了,谁来负责?我可不想自己的职业生涯就此终结,更不想上军事法庭!”

    于是果断决绝的下了决定的叶海德琳,并且至今没找到那高阶精神力者坐标,都证明那是当时能做出来的最正确的选择。

    也不得不思考,当时年仅三十四岁叶海德琳,是背负了怎样的压力,或者说是什么样的承受能力,让她可以如此没有犹豫的牺牲了那二百多人?

    向朝继续写到:

    叶将军做出了当时最优的选择。

    后续,军方、政府,该惩罚的负责人上了军事法庭,牺牲者家属和幸存者如我,全部得到道歉和完善的补偿。

    我们不能因为二百三十九人,牺牲两千七百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