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区的最底下是我国的行政中枢,总统府以及五院都坐落在这个地方。

    虽然说在浮动式立法的年代立法院、监察院还有考试院都已经形同虚设,而中华民国的总统也几乎可以算是一个虚位元首了,但他仍然是人民意志的最高展现。

    即使我们的民主政治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一切的监督、立法还有人事任用都可以由全民直接管理,但是我们仍然需要一个领导人来作为国家的象徵。

    即使是对外宣战、媾合、签订条约、建立外交关系以及对内的颁布法令、组阁、戒严和发布紧急命令等重大事件都必须由所有人民即时授权,即使总统没有任何的实际权力可以掌握在手上,我们仍然需要有个人可以出面和那些落後国家的实权领袖握手。

    因此我们把全国最重要的吉祥物放在这里,就在这个商业区的最底下。当地下城爆发事件的时候,依法中华民国的军队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就抢救出中央政府全部的官员。他们人数不多,毕竟也经过了好几次的JiNg简历程,但是护送这些人出来还是折损了不少兵力。

    除了中央政府组织以外,世界各地的商业或非营利组织跨国集团也都有在这里设立分部,地下农工生产区以及高科技中心的总公司也多半设立在此处,如此一来才方便他们与我国的行政人员处理各项事务。

    在地下城事故发生的时候,紧接着行政人员的撤离,表层的商业区以及中层的住宅区是第二个大规模进行人口撤离的地方,在这第二次撤离行动之後,地下城的情势转趋严峻,敌国也开始军事部署,再也没有派遣任何军事力量进入表层以下的地下城了。

    地下五十公尺到一公里内的地方,是台北的文教住宅区,也是市民口中的三十三天。

    台北市的住民大部分都住在平均深度五百公尺左右的的居住区,这里的人口密度没有一般人想像中的高,因为空间够大,其实大家住的都很宽广舒适。

    这里的居民工作多半都在上一层的行政区,或是往下的农工以及技术研发区。大部分的人都过着规律的通勤生活,垂直移动不会超过四、五百公尺。

    虽然每天都会面对减压和增压的问题,但其实g扰并不大。两公里以下的地底,大气压力只不过b平地多了四、五个单位而已,移动距离短的,吞一吞口水就没事了。不像是在海底,每多个十公尺压力就会加一倍,一不小心让深度差距太大还会产生血栓面临生存危机。

    住宅区的中层是台北人所谓的游子乡,对应了住宅区最底层的大学区,这里聚集了全台湾最顶尖的知识分子,以及从外地而来负笈求学的全亚洲甚至是全世界的JiNg英学生。

    这里是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跟随着为了外地学生而建立经营的宿舍而萌发的各式异国饮食、科技资讯、音乐文化广场等等设施在这里遍地开花,台北市民的娱乐以及文教需求都在这个区域得到满足。

    地底深处一公里以下的地方是台北市的高科技重镇,向上承接了文教区培育出的专业人才,向下又x1收了农工生产区制造出来的各式物资和初级原料,这里进行的并不是大量生产的传统工业,而是细微的研发X的实验室以及技术开发场所。

    地底深处两公里以下的地方是综合农工区,这里是支持表层商业区的重要生产区域,除了向内供应整个台北市的居民生活所需,向外还可以供应各个转运站以及批发市场外销。

    因为邻近地热的缘故,平均气温偏高,这里已经不是个让人可以愉快生活的地方,但是对於需要大量能源的工业,却因为地热发电的缘故而成为一个生产重镇,在这里规划建设了相当多的专业工业区。

    因为气候温暖,地下城的深处可说是四季常夏,这大大缩短了植物的生长季,加快了它们的生长速度,同时又增加了收获次数。

    虽然缺乏日照,但却可以利用地热产生的廉价电力制造每种植物需要的不同波长的光线,这点反而让这个地方成为一年四季不间断的农产输出中心,因此这里开拓了数量可观的立T农场,这里也就是驰名台湾岛内外的黑叶群窟。

    在深度接近三公里的地方,压力已经大到会让人产生经常X的不适,这里鲜少有一般市民会涉足,除非你是一个再生人或者是你正在C作二重身。

    这里是台北市民所谓的开拓区,在这里拥有许多地底深处的结晶矿场以及地热资源,到处都是矿坑洞x以及发电厂。

    由於环境恶劣,虽然不至於完全没有人,但是除非有特殊理由,你很少有机会可以看到r0U身人走在这里。在这里你能看到会动的东西大概全都是仿生人机T、人工智能机械、远端遥控无人机或是产业用基因编辑生物。

    对台北市民而言,这里除了是矿场还有发电场所以外,还有可能是未来的立T农场以及工业区的预定地,台北市的纵向成长是以这里为开路先锋,因此许多投资客还有开发商都把目光聚焦於此,纷纷在此置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