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们也未曾想过,为何这么多将官,蒙恬独独赏识李信一人,仅是因为他与扶苏公子交好吗?
这样的想法,也太过瞧不起蒙恬了。
莫说李信只是与扶苏交好,哪怕他是深受始皇信重之人,不得蒙恬真心信任,这样艰难且重要的任务怎么也不会轮到李信去做。
当然,蒙恬让李信保持谦逊,也是在保护李信。
与在军中根基深厚且有三族在身后鼎力支持的白起不同,根基稍显薄弱的李信毕竟太过年轻,少年时便立此大功,惹来非议是再正常不过的。
此时如果强硬行事,反而不利于李信在军中的形象树立。
于是在听完李信大倒苦水之后,扶苏还是提点了一下李信,“蒙将军让你低调谨慎,也是为了你好。最近你风头太劲,的确要谦逊一些才是。”
李信当然不是愣头青,好赖话听得懂,闻言点头止住吐槽,“嗨,我就是在公子当面如此说罢了,平日里当然还是要听蒙将军的谨慎行事。”
见李信果然成熟了不少,扶苏也稍稍放心一些。
历史上少年得志的李信也是如今日一样的神采飞扬,只是无人提点下不懂收敛,军中嫉恨李信之人众多。
这或许也是原本历史上他与蒙恬伐楚之时丧师辱国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原因,或许是李信背后失火。
而造成失火之人,就是前不久刚进入咸阳受封的昌平君,也就是扶苏的表哥。
李信伐楚之时,新郑发生叛乱,昌平君想办法得了始皇帝的信任,受命前去平叛。
然而昌平君到了楚国故都——郢都后,不知是有人撺掇还是早有预谋,总之,昌平君到了楚国故都后突然想起了自己楚国王室的身份,反了。
如此一来,李信军可能的两条粮道,被新郑和郢都的叛军都给截断了。
粮道受阻,李信自然不可能继续东进伐楚。因此,“大破楚军,亡十余城”的李信只能在大胜之时停下东进的脚步,卷旗西返。
这其中有没有始皇让李信回师平叛的命令,已不得而知,但结果就是李信军被看到了胜机衔尾追杀了三日三夜的项燕楚军和昌平君的郢都叛军前后夹击之下,被“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后人以成败论,都言李信“果辱秦军”是因为他轻军冒进,不如老将军王翦的稳重,才有此败。
但站在当时已经平灭三晋,只剩楚国苦苦支撑的情况下,以二十万兵力南下攻楚绝不会是错误的战略。
否则,始皇和蒙恬是不可能同意的。
当然,王翦的六十万兵力东进,以雷霆万钧之势灭楚,也没错。
这样的想法,也太过瞧不起蒙恬了。
莫说李信只是与扶苏交好,哪怕他是深受始皇信重之人,不得蒙恬真心信任,这样艰难且重要的任务怎么也不会轮到李信去做。
当然,蒙恬让李信保持谦逊,也是在保护李信。
与在军中根基深厚且有三族在身后鼎力支持的白起不同,根基稍显薄弱的李信毕竟太过年轻,少年时便立此大功,惹来非议是再正常不过的。
此时如果强硬行事,反而不利于李信在军中的形象树立。
于是在听完李信大倒苦水之后,扶苏还是提点了一下李信,“蒙将军让你低调谨慎,也是为了你好。最近你风头太劲,的确要谦逊一些才是。”
李信当然不是愣头青,好赖话听得懂,闻言点头止住吐槽,“嗨,我就是在公子当面如此说罢了,平日里当然还是要听蒙将军的谨慎行事。”
见李信果然成熟了不少,扶苏也稍稍放心一些。
历史上少年得志的李信也是如今日一样的神采飞扬,只是无人提点下不懂收敛,军中嫉恨李信之人众多。
这或许也是原本历史上他与蒙恬伐楚之时丧师辱国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原因,或许是李信背后失火。
而造成失火之人,就是前不久刚进入咸阳受封的昌平君,也就是扶苏的表哥。
李信伐楚之时,新郑发生叛乱,昌平君想办法得了始皇帝的信任,受命前去平叛。
然而昌平君到了楚国故都——郢都后,不知是有人撺掇还是早有预谋,总之,昌平君到了楚国故都后突然想起了自己楚国王室的身份,反了。
如此一来,李信军可能的两条粮道,被新郑和郢都的叛军都给截断了。
粮道受阻,李信自然不可能继续东进伐楚。因此,“大破楚军,亡十余城”的李信只能在大胜之时停下东进的脚步,卷旗西返。
这其中有没有始皇让李信回师平叛的命令,已不得而知,但结果就是李信军被看到了胜机衔尾追杀了三日三夜的项燕楚军和昌平君的郢都叛军前后夹击之下,被“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后人以成败论,都言李信“果辱秦军”是因为他轻军冒进,不如老将军王翦的稳重,才有此败。
但站在当时已经平灭三晋,只剩楚国苦苦支撑的情况下,以二十万兵力南下攻楚绝不会是错误的战略。
否则,始皇和蒙恬是不可能同意的。
当然,王翦的六十万兵力东进,以雷霆万钧之势灭楚,也没错。